第七十七章 出鞘
關燈
小
中
大
一年一度的京試開始了,很多赴京趕考的學子們皆是為了參加這一次科舉,科舉結束,金榜貼出,今年僅有十人及第,李林甫成為丞相之後連續多年及第人數一直下降,一時間學子們紛紛對結果表示不滿,而吏部的解釋是朝廷是嚴格按照才學選拔官員的,學子們若覺得對結果不滿,明年可繼續應試。
在上元詩會中展露頭角的幾個人,也獲得了很不錯的成績。
因為及第的人數很少,因此前三甲愈發珍貴。
狀元是岑參,榜眼是高適,探花是陸象先。
岑參和高適成曾經在上元詩會嶄露頭角,在科舉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。
劉羨之這幾日上門拜訪的人實在太多,而劉羨之最近的結交之人反而並不是上門拜訪之人,這幾個人皆是科舉出身的官員,品級不是很高,但是為官頗為勤勉,相比之前,劉羨之結交朝臣的頻率比之前大大提高。
劉羨之進入和崔夢庭坐著馬車出了長安城,來到了昆明池。
岸邊楊柳依依,柳枝垂及湖面,遠方的畫舫幽幽游在湖中,紅男綠女們在船上不時傳來嬉笑之聲,劉羨之穿著一身白衣,背著手,凝視著遠方湖中的八角亭。
崔夢庭好像並沒有心思欣賞景色,他一直註視著岸邊用鵝暖石鋪成的一條小徑,過了一陣,小徑的拐角出出現了一個人,這個人穿著青布袍衫,肩上挑著一個竹扁,竹扁上挑著兩個方形的箱子,箱子上有一些小孔,小孔中插著一些五彩繽紛的風車,在微風的吹拂下不停的轉動,這個人走進了崔夢庭,“這位公子要風車嗎?”
崔夢庭饒有興致地看著插在箱子上的面人,“這些面人都是你做的?”
“我叫張老六,我做面人已經做了十年。”這個人眼神中露出自信之色,仿佛這句話就足以說明自己做的面人是有多麽好。
崔夢庭目光落在了呂洞賓的身上,“好,我就拿你這個呂洞賓。”
“你可真有眼光。”這個人笑道:“這個可是我最滿意的一個面人。”
崔夢庭付了錢,青衣人將銅錢掂了掂,挑起擔子走開了。
崔夢庭看著手中的呂洞賓,將呂洞賓的手給扯斷了,呂洞賓的手中居然露出了一截紙條,崔夢庭抽出了紙條向劉羨之走了過去。
“莊主,神燕閣的消息來了。”
“哦?”劉羨之接過了崔夢庭遞過來的紙條看了起來。
“既然找到了李林甫和吉溫結黨的證據,現在應該讓陛下知道了。”
崔夢庭站在一邊心中一動,“莊主,我們手中的劍終於要出鞘了。”
劉羨之的眼神中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自信之色,“是的。”
李隆基收到了大理寺的密奏,吉溫曾經上書李林甫將戶部的三個官員以玩忽職守之罪貶謫,這三個官員皆不滿吉溫濫用職權,以公謀私的行為,李林甫身為右相有五品以下官員的任免之權,找了一個借口將三人免職,因此這條證據足以看出李林甫和吉溫不尋常的關系。
上次吉溫闖入薛府,令李隆基非常不滿,此次這條證據指向性更加的明顯。
李隆基敏銳地意識到了其中所包含的信息,此事非同小可,其甚至開始審視一向在自己面前表現的唯唯諾諾的李林甫,他忽然覺得他其實並不了解李林甫,李林甫太順從自己,以至於自己感覺不到任何李林甫不好的地方,從姚崇宋璟張九齡,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一種感覺。
李隆基免去了第二日和楊玉環一起合演的霓裳羽衣曲,一個人坐在麟德殿的龍椅上陷入了少有的沈思。
今日劉羨之入宮覲見,稟告關於漕運的事情。
李林甫一直把持著吏部對考生的選舉,有關學子們不滿的消息也很難達上聽,但是此次劉羨之瞧準了這次事件,向李隆基稟告的時候,提到工部分管漕運的部司現在缺少幾個人。
李隆基道:“朝廷不是剛舉辦過科舉,將這次科舉選拔出來的才俊人調過去。”
劉羨之道:“陛下,此次科舉選拔人數太少,現在已經無人可選。”
“無人可選?此事你沒有問李林甫嗎?”
“臣問了,右相說,天下俊傑皆入朝庭,因此科舉選拔的人才這幾年符合朝廷要求的都比較少,官員短缺。”
李隆基微微皺了皺眉,聽出了劉羨之話中的含義,明白了他的意思,過了很久,問道:“那你怎麽想?”
“陛下,大唐立國百年,不管是私學還是官學多年來有增無減,教習的內容也更加全面,為科舉預選的上元詩會每一屆皆人才輩出,臣覺得有些奇怪,為何科舉選拔的人才反而越來越少。”
這些年來科舉佺選之事皆由李林甫負責,李林甫為了擴充自己的勢力,因此他當然要減少科舉官員的數量,以打壓科舉一派。
如果李林甫真的暗中操縱科舉,在李隆基的眼中也已經不僅僅是私心的問題了。
劉羨之點到即止,其實表明了自己的態度。
李隆基看著劉羨之,他眼中的劉羨之是一個不結黨營私的人,是一個以大局為重的人,是一個有宰相之才的人,而今天劉羨之正式在自己的面前表達出了非常明確的態度。
劉羨之的眼神中頭一次露出一絲鋒銳之色。
就好像是一把寶劍出鞘時的那種鋒銳。
武惠妃生前對李林甫的倚重,李林甫對於一心想要爭奪儲位的李瑁毫無保留的輔佐,李林甫和吉溫之前非比尋常的關系。
李隆基對李林甫突然有了一種很覆雜的感覺,他認為他對李林甫足夠了解,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。
這種陌生的感覺越發使的李隆基有一種挫敗感,他認為自己對人的判斷力如同這至高無上的皇權一般充滿權威,文官姚崇宋璟張九齡李適之,武將陳玄禮高仙芝蘇正見,他都能非常清楚的發現這些人身上的閃光點,並且他能夠使的這些人的閃光點不斷的放大。
而李林甫的閃光點是什麽,這個問題李隆基居然想了很久。
李隆基之前委任宰相的時間都不超過三年,宰相專任太久,極易專權結黨,李林甫現在已經為相有五年的時間,並不是李隆基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,而是因為李隆基並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人選。
劉羨之站立在殿中,其風度飄然,又懷經濟之學,經綸之才,謙恭有禮,在朝中頗有人望,是和太宗時期的馬周一樣是從寒門學子中提拔上來的,在李隆基的眼中這正是優點,權貴官宦勢力盤根錯雜,往往一人榮華則一心結黨,導致朝廷黨政不斷,李隆基之前也考慮過任宰相的人選,而今天,他看著站在大殿中央的劉羨之,心中似乎有了答案。
第二日是初五,例行上朝,群臣還是奏請一些朝政大事,只不過此次李隆基有意向劉羨之問起朝政要事,劉羨之回答地有條不紊,清晰中肯。
今日朝堂李隆基對劉羨之的一翻奏對,當然會令李林甫警覺,劉羨之自謙將功勞大部分歸咎於李林甫的督辦指導,如此一番恭維便將引起李林甫警覺化於無形,李隆基聽劉羨之如此說,心中嘆道,果然是一個聰明人,對自己提拔劉羨之也更加有了信心。
朝會之後,百官皆跟隨李林甫身後,李林甫走下幾級臺階之後,轉過了身,百官皆停下來腳步,李林甫露出淡然的微笑,“各位大人為什麽不走了?”
“右相大人先請。”
李林甫擺了擺手,“我與各位大人皆是同僚,都是為皇上辦事,各位大人不必多禮,各位大人請便。”
為首的幾個人面面相覷,恭恭敬敬地做了一個告退之禮,“右相大人,下官先行告退。”
身後品級較低的官員紛紛向李林甫行禮,然後緩步退下。
李林甫一直看著劉羨之,劉羨之知道李林甫今日要在百官面前故意拉近兩人的關系,索性停下了腳步。
“右相大人。”劉羨之行了一禮道。
“不必多禮。”李林甫示意劉羨之和自己並肩而行,“劉大人的才學猶如山中清泉,劉大人終究會被陛下重用的。”
劉羨之垂目看著自己移動的腳步,“若沒有右相的擡愛,當然不會有陛下的垂青。”
李林甫點了點頭,“我先後三次想在陛下面前舉薦大人,都被大人婉拒,我怎能不知劉大人的心性,陛下也是看到了劉大人秉公守正的心性啊,劉大人受陛下垂青,離這左相之位也不遠了。”
劉羨之不疾不徐道:“右相,在下能有今天能夠處於朝堂之列,也是因為右相的提攜,無論品級高低,無論在廟堂之高,還是江湖之遠,為天下百姓謀得福祉,便是大道。”此一番言語可謂是無懈可擊。
李林甫不由得放慢了腳步,“劉大人說得不錯,陛下也是希望君臣同力,天下大治,願你我同心同德,和衷共濟。”
好一個同心同德,和衷共濟,但是劉羨之表情依然淡然,“右相大人所言極是,在下定然與右相和衷共濟。”
李林甫心中欣喜,因為在他的眼中,劉羨之只不過是從地方調任朝廷的官員,雖然其受到陛下垂青,但是其在朝中並無根基,更重要的是其靠張九齡舉薦入官,並非科舉一派,若想鞏固自己的地位,只能和自己保持“同僚”的關系。
如此一來,即使朝廷多出來一個左相,但是還是在自己的掌控之中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在上元詩會中展露頭角的幾個人,也獲得了很不錯的成績。
因為及第的人數很少,因此前三甲愈發珍貴。
狀元是岑參,榜眼是高適,探花是陸象先。
岑參和高適成曾經在上元詩會嶄露頭角,在科舉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。
劉羨之這幾日上門拜訪的人實在太多,而劉羨之最近的結交之人反而並不是上門拜訪之人,這幾個人皆是科舉出身的官員,品級不是很高,但是為官頗為勤勉,相比之前,劉羨之結交朝臣的頻率比之前大大提高。
劉羨之進入和崔夢庭坐著馬車出了長安城,來到了昆明池。
岸邊楊柳依依,柳枝垂及湖面,遠方的畫舫幽幽游在湖中,紅男綠女們在船上不時傳來嬉笑之聲,劉羨之穿著一身白衣,背著手,凝視著遠方湖中的八角亭。
崔夢庭好像並沒有心思欣賞景色,他一直註視著岸邊用鵝暖石鋪成的一條小徑,過了一陣,小徑的拐角出出現了一個人,這個人穿著青布袍衫,肩上挑著一個竹扁,竹扁上挑著兩個方形的箱子,箱子上有一些小孔,小孔中插著一些五彩繽紛的風車,在微風的吹拂下不停的轉動,這個人走進了崔夢庭,“這位公子要風車嗎?”
崔夢庭饒有興致地看著插在箱子上的面人,“這些面人都是你做的?”
“我叫張老六,我做面人已經做了十年。”這個人眼神中露出自信之色,仿佛這句話就足以說明自己做的面人是有多麽好。
崔夢庭目光落在了呂洞賓的身上,“好,我就拿你這個呂洞賓。”
“你可真有眼光。”這個人笑道:“這個可是我最滿意的一個面人。”
崔夢庭付了錢,青衣人將銅錢掂了掂,挑起擔子走開了。
崔夢庭看著手中的呂洞賓,將呂洞賓的手給扯斷了,呂洞賓的手中居然露出了一截紙條,崔夢庭抽出了紙條向劉羨之走了過去。
“莊主,神燕閣的消息來了。”
“哦?”劉羨之接過了崔夢庭遞過來的紙條看了起來。
“既然找到了李林甫和吉溫結黨的證據,現在應該讓陛下知道了。”
崔夢庭站在一邊心中一動,“莊主,我們手中的劍終於要出鞘了。”
劉羨之的眼神中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自信之色,“是的。”
李隆基收到了大理寺的密奏,吉溫曾經上書李林甫將戶部的三個官員以玩忽職守之罪貶謫,這三個官員皆不滿吉溫濫用職權,以公謀私的行為,李林甫身為右相有五品以下官員的任免之權,找了一個借口將三人免職,因此這條證據足以看出李林甫和吉溫不尋常的關系。
上次吉溫闖入薛府,令李隆基非常不滿,此次這條證據指向性更加的明顯。
李隆基敏銳地意識到了其中所包含的信息,此事非同小可,其甚至開始審視一向在自己面前表現的唯唯諾諾的李林甫,他忽然覺得他其實並不了解李林甫,李林甫太順從自己,以至於自己感覺不到任何李林甫不好的地方,從姚崇宋璟張九齡,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一種感覺。
李隆基免去了第二日和楊玉環一起合演的霓裳羽衣曲,一個人坐在麟德殿的龍椅上陷入了少有的沈思。
今日劉羨之入宮覲見,稟告關於漕運的事情。
李林甫一直把持著吏部對考生的選舉,有關學子們不滿的消息也很難達上聽,但是此次劉羨之瞧準了這次事件,向李隆基稟告的時候,提到工部分管漕運的部司現在缺少幾個人。
李隆基道:“朝廷不是剛舉辦過科舉,將這次科舉選拔出來的才俊人調過去。”
劉羨之道:“陛下,此次科舉選拔人數太少,現在已經無人可選。”
“無人可選?此事你沒有問李林甫嗎?”
“臣問了,右相說,天下俊傑皆入朝庭,因此科舉選拔的人才這幾年符合朝廷要求的都比較少,官員短缺。”
李隆基微微皺了皺眉,聽出了劉羨之話中的含義,明白了他的意思,過了很久,問道:“那你怎麽想?”
“陛下,大唐立國百年,不管是私學還是官學多年來有增無減,教習的內容也更加全面,為科舉預選的上元詩會每一屆皆人才輩出,臣覺得有些奇怪,為何科舉選拔的人才反而越來越少。”
這些年來科舉佺選之事皆由李林甫負責,李林甫為了擴充自己的勢力,因此他當然要減少科舉官員的數量,以打壓科舉一派。
如果李林甫真的暗中操縱科舉,在李隆基的眼中也已經不僅僅是私心的問題了。
劉羨之點到即止,其實表明了自己的態度。
李隆基看著劉羨之,他眼中的劉羨之是一個不結黨營私的人,是一個以大局為重的人,是一個有宰相之才的人,而今天劉羨之正式在自己的面前表達出了非常明確的態度。
劉羨之的眼神中頭一次露出一絲鋒銳之色。
就好像是一把寶劍出鞘時的那種鋒銳。
武惠妃生前對李林甫的倚重,李林甫對於一心想要爭奪儲位的李瑁毫無保留的輔佐,李林甫和吉溫之前非比尋常的關系。
李隆基對李林甫突然有了一種很覆雜的感覺,他認為他對李林甫足夠了解,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。
這種陌生的感覺越發使的李隆基有一種挫敗感,他認為自己對人的判斷力如同這至高無上的皇權一般充滿權威,文官姚崇宋璟張九齡李適之,武將陳玄禮高仙芝蘇正見,他都能非常清楚的發現這些人身上的閃光點,並且他能夠使的這些人的閃光點不斷的放大。
而李林甫的閃光點是什麽,這個問題李隆基居然想了很久。
李隆基之前委任宰相的時間都不超過三年,宰相專任太久,極易專權結黨,李林甫現在已經為相有五年的時間,並不是李隆基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,而是因為李隆基並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人選。
劉羨之站立在殿中,其風度飄然,又懷經濟之學,經綸之才,謙恭有禮,在朝中頗有人望,是和太宗時期的馬周一樣是從寒門學子中提拔上來的,在李隆基的眼中這正是優點,權貴官宦勢力盤根錯雜,往往一人榮華則一心結黨,導致朝廷黨政不斷,李隆基之前也考慮過任宰相的人選,而今天,他看著站在大殿中央的劉羨之,心中似乎有了答案。
第二日是初五,例行上朝,群臣還是奏請一些朝政大事,只不過此次李隆基有意向劉羨之問起朝政要事,劉羨之回答地有條不紊,清晰中肯。
今日朝堂李隆基對劉羨之的一翻奏對,當然會令李林甫警覺,劉羨之自謙將功勞大部分歸咎於李林甫的督辦指導,如此一番恭維便將引起李林甫警覺化於無形,李隆基聽劉羨之如此說,心中嘆道,果然是一個聰明人,對自己提拔劉羨之也更加有了信心。
朝會之後,百官皆跟隨李林甫身後,李林甫走下幾級臺階之後,轉過了身,百官皆停下來腳步,李林甫露出淡然的微笑,“各位大人為什麽不走了?”
“右相大人先請。”
李林甫擺了擺手,“我與各位大人皆是同僚,都是為皇上辦事,各位大人不必多禮,各位大人請便。”
為首的幾個人面面相覷,恭恭敬敬地做了一個告退之禮,“右相大人,下官先行告退。”
身後品級較低的官員紛紛向李林甫行禮,然後緩步退下。
李林甫一直看著劉羨之,劉羨之知道李林甫今日要在百官面前故意拉近兩人的關系,索性停下了腳步。
“右相大人。”劉羨之行了一禮道。
“不必多禮。”李林甫示意劉羨之和自己並肩而行,“劉大人的才學猶如山中清泉,劉大人終究會被陛下重用的。”
劉羨之垂目看著自己移動的腳步,“若沒有右相的擡愛,當然不會有陛下的垂青。”
李林甫點了點頭,“我先後三次想在陛下面前舉薦大人,都被大人婉拒,我怎能不知劉大人的心性,陛下也是看到了劉大人秉公守正的心性啊,劉大人受陛下垂青,離這左相之位也不遠了。”
劉羨之不疾不徐道:“右相,在下能有今天能夠處於朝堂之列,也是因為右相的提攜,無論品級高低,無論在廟堂之高,還是江湖之遠,為天下百姓謀得福祉,便是大道。”此一番言語可謂是無懈可擊。
李林甫不由得放慢了腳步,“劉大人說得不錯,陛下也是希望君臣同力,天下大治,願你我同心同德,和衷共濟。”
好一個同心同德,和衷共濟,但是劉羨之表情依然淡然,“右相大人所言極是,在下定然與右相和衷共濟。”
李林甫心中欣喜,因為在他的眼中,劉羨之只不過是從地方調任朝廷的官員,雖然其受到陛下垂青,但是其在朝中並無根基,更重要的是其靠張九齡舉薦入官,並非科舉一派,若想鞏固自己的地位,只能和自己保持“同僚”的關系。
如此一來,即使朝廷多出來一個左相,但是還是在自己的掌控之中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